19日晚,南京大学仙林校区高朋满座,来自以色列和法国的4位诺贝尔奖得主与来自全国33所中学的中学生汇聚一堂,展开一场理想与科学的对话:探寻理想,探寻自己和中国的未来。
19日,是南京大学110周年校庆前一天。这过去的110年,南京大学见证并参与了中国教育探索发展的历史,这里有爱,也有悲悯,更有对中国未来命运争论不休的桨声灯影,荷塘月色。这所大学自己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追问
成功的秘诀是什么?
问:成功秘诀是什么?
答:在喜欢的领域做到最好
18时30分,当1988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罗伯特·哈博第一个出现在会场,引发了会场长时间的掌声,大家集体起立,用目光将这位化学大师送上主席台。随后,2004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阿龙·切哈诺沃、2008年诺贝尔奖得主勒·克莱齐奥在音乐的陪伴中,也缓缓进入会场。2011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达尼埃尔·谢赫特曼最后一个入场,他腋窝里夹着一本《大学生自然科学》,注视着现场的学生,走到主席台前,面对蜂拥而至的媒体,他停下脚步,冲着镜头挥了挥手,场内的掌声更加热烈。
“今天看到这里有这么多学生,我就想到了自己还是学生的时候。年轻与年老的两代人的交流非常重要。作为年轻的一代,最重要的是敞开思维,不管是对科学,还是人文上的新发现。”上身穿着黑色西服、衬衫,下着牛仔裤的克莱齐奥以这种方式向大家问好。
“你好,谢谢!”当达尼埃尔用并不流利的中文向大家问好时,现场传出会心的微笑。“我想对你们说,如果想成功却不知道如何去做的话,我可以给你们一些建议,你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领域,例如在科学、音乐、工程等领域,多投入一些精力,争取成为这方面的专家,并且努力做到第一。”
问:怎么看待“天赋”?
答:兴趣、好奇心加上运气
面对得来不易的对话机会,学生们抢着提问。有学生高高举起手臂,“几位大师在化学和文学领域都实现了历史突破,你们是否认为成功取决于天赋?
达尼埃尔首先接过这个话题,“我在班上的学习成绩向来不是最好的,但我一直有很强的好奇心,10岁的时候,有一位老师带着一个显微镜到班里,让我们看树叶的纤维,看叶片的内部组织结构,这一下子激发起我的兴趣。”
罗伯特·哈博也聊起自己的经历,“我的兴趣很广泛,小时候学了一门很古老的语言,高中最后两年,一位老师又让我对化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现在我研究领域是化学,因为我的兴趣点是晶体。”紧接着,他和学生们分享起自己对于成功的把握。“如果想成功,有三个要素非常重要,要有技术、激情和财力,因为科学是很花钱的,要从公众那里获得支持。”
克莱齐奥说,文学于他,是一种享受。“我在学习文学的时候,发现阅读是个很奇妙的体验,它像个时间机器,有时可以让你探索未来。读一本书时,像进入了另一个世界,变成了另一个人,你要试着理解别人的想法。”
“我来接着说说运气的事。”阿龙也接过话题,“做研究,需要激情,也需要运气。但同时也要做一个善于提问的人,例如天空为什么是蓝色的?我从不信任任何原理,我从来不认为事情是没有原因的,而要迎接运气的到来,需要提前做足够的准备。”
问:是否需要别人的帮助?
答:做科研需要团队的支持
“你的准晶体的研究现在已经得到了充分的肯定,但是当初一开始是遭到质疑的,请问你是如何渡过这一难关,赢得别人的信任的?”有学生向达尼埃尔抛出这个问题。
“实验对于科学非常重要,如果你的实验结果没有出错的话 ,你就要维护自己的成果。”达尼埃尔回忆,他在第一次发表论文的时候,曾有人质疑实验结果,很多人都不相信他,后来他把实验查了一下,发现自己任何错误都没有犯,“当时也有很多同事也很支持我,经过10年的反复验证,大家最终都相信我了。”
在常人的观点里,获得诺贝尔奖是对个体成就的莫大认可,南通中学的学生对此好奇,“你们在科学和文学方面的成就是自己的还是也接受过别人的帮忙?”
主席台上的罗伯特笑着说“每个人都需要别人帮忙,我从来不是单枪匹马地做科研,我需要团体的支持,与团队一起做研究。我在做科研的时候,也收获了很多来自妻子的支持。”
对话现场,还有来自南大学生的28名同学,一位工程学的男生对于自己应该涉猎尽可能多的学科,还是在一个领域进行深入的研究已经困惑了很久,当晚,他向大师们请教起这个问题。
阿龙接过话题,“人类需要不断发展,你永远不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就像我们一开始不知道蛋白质是由什么构成的,我们永远不知道科学会发展成什么样子,所以要保持好奇心,不要别人说什么,你就做什么。”
而达尼埃尔认为,科学有时会在不经意间给你惊喜,所以不要把自己局限在一个特定的领域。“我一开始也没有主动的找准晶体,而是在做其他学科研究的时候意外发现的,这个过程很有趣。”
继续追问
中国的教育缺什么?
“生活是你自己的,要做你自己”
一个小时过后,随着晚餐时间的到来,冷餐会正式开始。4位诺奖得主分成小组,坐在学生们中间,边吃西餐边交流。“请问,您成功的秘诀是什么呢?”一个女生满怀期待地看着阿龙。
“也有人想复制我的成功,但我的成功是不可复制的。每个人都应该把自己当对手,与自己竞争,我的每一次进步都是与自己竞争的结果,每次尝试都会有收获。”
“我的母亲想让我从事与科学相关的工作,但是我对文学很感兴趣,您说我该怎么办?”
阿龙的回答斩钉截铁。“那只是你母亲自己的想法,你的生活是你自己的,要做你自己。如果你不想成为医生,就要跟医生这个职业说good bye,不要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
“如果在一个领域的尝试失败该怎么办?”学生继续追问。
“不要放弃。”阿龙娓娓道来,“我一开始学的就是医学,后来转作化学,35岁才完成博士学业,这个年龄完成学业已经不早了。但只要能够做你想做的事,而且是充满激情的做,就永远不晚。生活中,一半需要头脑,一半需要心灵。如果你喜欢一样东西,就要去用心感受他。”
来自北京八中的郭雨培此前曾跟随父母到英国学习三年,平时爱好文学的她,闲暇时会写小说自娱自乐。出于对文学的热爱,她一直想了解“想要获得世界对文学的认同感是应该表现出鲜明的文学性还是应该脱离民族性地域性来获得普遍的认同感?”而克莱齐奥非常随性地回答:“凭着自己的感觉走。写出自己内心的东西才是最重要的。”同时,克莱齐奥表示,20岁之前的经历很重要,你的文化经历、你的作品就是你经历的写照。”
“诺贝尔奖得主,听起来头衔很大,但实际上他们也很平实,很亲切,而且不会迎合你的观点。”江苏省镇江中学的高秋秋曾经问过克莱齐奥,是喜欢写人性中的善还是恶,克莱齐奥回复她,其实善和恶是人性的两面,不管是善还是恶,作家的职能只是还原。
“在我的国家,学生们上课的时候,总是在提问”
而说起中国和外国教育的差异,达尼埃尔·谢赫特曼表示,最大的不同体现在学生的质疑精神。他表示,“在我的国家,学生们上课时候,总是在提问,总是在问为什么,但是中国的学生习惯于倾听,总是老师在替他们解答问题,学生是在被动的接受答案,被动的发现问题。”
而对于很多中国学生来说,如果问题答错了,可能是一件尴尬的事情,但达尼埃尔·谢赫特曼不以为然。“失败不是羞耻,每个人都会失败。而老师们都是希望学生能提出问题的。”
对话现场,很多学生还准备了精美的小礼品,向心中的大师送上祝福。来自江苏天一中学的两位男生将自己学校的奖牌挂在4位诺奖得主的脖颈上。
来自南通中学的5位学生则送上了用礼盒包装的蓝印花布扇。学生章小雨说:“这是我们南通的特色,蓝印花布是用白布上面印染蓝色花纹制成的,非常雅致。每一个礼盒上都印着我们各自的姓名呢!”
而华罗庚中学的卞瑶奕则带来了名贵的白茶,“我要送给达尼埃尔,我想让他品尝到中国的茶之韵。”
宜兴中学的黄毓则迫不及待地介绍起自己的礼物:“宜兴是陶都,我们特制了一个陶瓷的工艺制品,上面还刻了一匹马,寓意‘马到功成’,希望达尼埃尔有更高的成就。”
校长:开展通识教育,南大将开设大量新兴课程
19日,先期抵达南大的4位诺奖得主和南京大学校长陈骏进行座谈。交谈中,2011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达尼埃尔·谢赫特曼教授指出,科学技术是中国的未来,也是世界的未来。大学之前的教育对学生的逻辑思维、科学认知都有重要的作用。
在座谈会现场,陈骏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未来,南京大学将重视对学生个性化的培养,学生大一入学后接受通识教育,二三年级接受专业化教育,大四可以结合自己的意愿选择深造、跨学科研究或者攻读就业类课程。学生在校期间,可以百分百的选择全校的课程,有2-3次选择专业的机会。
为了做到这一点,南大将开设大量新兴课程。陈骏表示,新兴课程将包括新生研讨课、通识教育课、学术前沿课以及创业就业课程。目前为止已经建立了480门课程,“原来,一个班级只有一张相同的课程表,但是现在一个班有多少个学生,就将有多少张课程表,这将给课程管理造成很大的冲击,也是我们现在面对的困难之一,要能够制定出不同的培养方案。”
校庆动态
“牛顿苹果树”已长出嫩叶
诺贝尔奖得主栽下的17棵树陪伴它
“‘牛顿苹果树’长出嫩叶来了!”19日,南京大学110周年校庆的前一天,“牛顿园”正式落成,这里将成为学生们交流学业,放飞思想的地方。在这片特别的区域中,不仅有“牛顿苹果树”落户,17位曾造访过南京大学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亲手栽种的树也将在这里陪伴它。
四位诺奖得主
为苹果树揭开面纱
19日下午5点刚过,“牛顿苹果树”就来到了杜厦图书馆的小花园,它蒙着红盖头立在花园中央,冲着它来的大学生们都小心翼翼远远观望,唯恐伤害到它。
6:08,“牛顿苹果树”正式在室内揭开面纱,1988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罗伯特·哈博、2004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阿龙·切哈诺沃、2008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勒·克莱齐奥、2011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达尼埃尔·谢赫特曼四位诺贝尔奖得主作为特邀嘉宾亲手为它揭开了红盖头。“牛顿苹果树”不足一米高,长长的红色缎带一圈圏围绕在枝干和它周围的五根竹竿上,顶端的7片嫩叶绿得分外耀眼,旁边还有保鲜膜包裹着。
“我可以告诉大家,‘牛顿苹果树’肯定会结苹果的!”南大后勤服务集团校园管理中心工作人员张庆峰负责养护这些枝条,他说,“当时来的时候一根是20多厘米长,最后选择嫁接在西府海棠上。这是因为海棠树适合南京气候,和苹果树亲和力又非常好。就像人体器官移植一样,嫁接也要在‘血型’等多个方面讲究匹配度。牛顿园落成仪式上,虽然只拿出其中的一棵精心打扮亮相,但另两棵也长得很好,大家可以放心,今天晚上我们会再把它带回温室,监护半年到一年,再移到 ‘牛顿园’来。”
希望南大传承
牛顿科学精神
接着,四位诺奖得主又移步花园,亲手栽下鸡爪槭、红枫等树木。“加上这四位诺贝尔奖得主栽下的树,这座花园里已经有了17棵诺贝尔奖得主栽下的树。”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张荣说。
张荣表示,“牛顿苹果树”的枝条,对南京大学来说更多的是象征意义,而不是苹果枝本身。“这个象征意义首先是以牛顿为代表的一批伟大的科学家们所展示的科学精神。我们更看重的是如何将这种科学精神传递给南大的同学和老师。牛顿园不是一棵孤立的‘牛顿苹果树’生长地,更不是为了‘牛顿苹果树’建设的供广大师生顶礼膜拜的圣地,它是代表着人类科学和文化水平的一批名家大师传播科学、传承文化的智慧花园,是供广大师生交流、讨论、辩论和思想交锋的创新乐园。”
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朱庆葆介绍,“牛顿园”实际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图书馆的花园,占680平方米 ,由“牛顿苹果树”,诺贝尔奖物理奖得主杨振宁、丁肇中等诺贝尔奖获得者之前造访南大时种植过的树木组成;另一部分是图书馆报告厅旁,集借阅图书、饮茶、喝咖啡功能为一体的“读书吧”,是师生读书、交流的场所,现在更名叫“牛顿吧”。“牛顿吧”里还将展出由南大英国校友会捐赠的包括牛顿手稿在内的若干牛顿遗物。(黄艳)
美国西点军校
带着机器鱼来助兴
19日上午,一场新鲜、刺激的水中足球赛在南大金陵学院举行,比赛的主角是一条条头上插着天线的黑鱼。什么鱼会这么训练有素,还能踢足球?原来,它们是智能仿生机器鱼。除此之外,现场还有机器海豚、机器龙等,大家都是专程从国内外20多所高校赶来,为南大110周年生日献礼的。
19日上午近10点,比赛即将开始。双方各两名队员守在自己门前,蓄势待发。四条长20多厘米,黑头、黑鳍、黑身子的机器鱼稳稳停在水中,静止的豆粒大眼珠、头上的冲天“小辫”似乎在提醒人们,虽然长得极像真鱼,但它们更威武。
池面上气氛异常紧张。此次对阵的是山东大学队和来自美国的西点军校队,大批学生慕名而来,将池子围个水泄不通。是西点军校的鱼厉害,还是山大的鱼更胜一筹?大伙翘首以盼。
双方准备完毕后,裁判员一声令下,比赛开始。四条机器鱼搅动一池水,都要尽力控制漂在水面上的球,然后将其顶进对方的球门。“哎哎,快点!唉……”一声声感叹中,西点军校队的一次漂亮进攻被山大队的黑鱼截了下来。对方立即发动反攻,速度之快,令西点军校的两名队员有些应接不暇。
“呵呵,赢了。”爽朗的笑声中,三位山大的学生手捧两名进球功臣,仔细检查着,因为它们马上就要参加下一场的比赛。说起获胜诀窍,学生小陈说,这场比赛拼的就是用来控制机器鱼的程序,当然还有一点点运气。
记者从南京大学金陵学院获悉,作为南京大学110周年校庆系列活动之一,“昆山杯”2012中国水中机器人大赛暨首届国际水中机器人公开赛由南京大学和中国自动化学会机器人竞赛工作委员会联合主办,吸引了来自北京大学、美国西点军校等国内外25所高校的近50支队伍参加。(付瑞利)
南大校庆共获
捐赠经费11.5亿元
19日下午,南京大学举行第四届校董事会第四次会议暨110周年校庆捐赠签约仪式。截至19日,南京大学110周年校庆共计获得直接捐赠经费5.5亿元,合作支持经费6亿元,共计11.5亿元。(齐琦 金凤)
南大事
南大赛珍珠纪念馆开馆
诺奖作品《大地》在这里写成
19日上午,在南京大学鼓楼校区西南角,一座欧式风格的三层小楼前,聚集了国内外众多学者。2011年9月开始筹建的赛珍珠纪念馆历经8个月的修缮,正式开馆。近一个世纪前,赛珍珠在这里创作了后来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大地》,向西方打开了了解中国一扇窗。
1998年老布什访华
踏访赛珍珠故居
赛珍珠是美国家喻户晓的作家,美国前总统尼克松曾称赞她是“一座沟通东西方文明的人桥,一位伟大的艺术家。”1998年老布什访华时,也曾表示,我当初对中国的了解,以及后来对中国产生爱慕之情,就是受到赛珍珠的影响,是从读她的小说开始的。他在访问南大时,曾在赛珍珠故居里与南大校长长谈一个多小时。
然而,老布什与赛珍珠纪念馆的渊源还有“两封信”的故事。1998年,南大中美文化中心要授予老布什名誉博士学位,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刘海平通过宾州大学的朋友打听到了老布什的地址,写了封信邀请老布什届时到赛珍珠故居参观。
后来老布什回了信,信上有这么一句:I’m a fan of Pearl S. Buck。有意味的是,当时的信上没有贴邮票,刘海平并不知道这是美国给予退休总统的特权。
写农民、写城市拆迁
写出了中国人的灵魂
“有很多人认为她是中国人的朋友,不仅写了中国人的外表,也写出了中国人的灵魂。赛珍珠在宿迁接触了很多农民,尤其是农村妇女,她认为他们很坚强、勇敢,但是不太能表达自己,所以她想为这些农民说一些话,这是她创作《大地》最重要的动机。”刘海平说。
赛珍珠的作品中也有很多关于百姓生活的思考。“她写过一篇短篇小说《新路》,写了因为孙中山先生的奉安大典,南京进行城市拆迁和道路拓宽。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茶馆的老板,拆迁让他内心很复杂,一方面新的城市让他感觉很好,另一方面自己的生活要因此而改变。这条心路将来会通向哪里,是否要为老百姓的生活着想,赛珍珠的作品中都有这些思考。”(齐琦 金凤)
南大人
海外校友:让学生来此留学
19日,“中国文化与世界”国际研讨会在南京大学召开。很多留学生携爱人同行,这让研讨会的气氛异常活跃。
“2014年,要把学生带到南大来留学”
南大海外教育学院的老校友,来自世界各地,这次返校都带了自己的爱人。外籍校友芮济圣在介绍完自己的状况后,对着校友们说,“这次我也带来了我的妻子,请我妻子站起来一下”,让校友们一阵欢笑。来自美国的丁莉目前在美国当汉语老师,她所在的中学有600个学生,每天学生们都必须抽出一个小时来学汉语课。 “2014年,我想把我的学生带过来,让他们在这里留学,希望南大的老师对他们多多关照。”
打招呼问“吃了吗”
不是因为中国穷
中国人见面打招呼,第一句话就是“吃了吗?”这让很多老外听不懂,不理解。中国人见面的问候语为什么是“吃了吗?”现场,北大教授张英询问。“我在很多地方进行过调查,很不幸,答案让人哭笑不得。”张英说,很多人都说之所以这么问是因为“穷”。
当天,张英做的演讲题目是《语言,连通世界的桥梁;文化,走向国际的名片》。她说,要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就得自己先把自己的文化读懂了,要对自己的文化进行很好的梳理,要贯通古今来看,不能断章取义,这样才能对外很好地诠释自己的文化。
比如说,吃了吗?“说因为穷,因为中国人好吃,那都是大错特错。”这其实和中国的传统因子有关系。在《左传》中就提到了“国之大事,唯祀与戎”;而《礼记》中说,“夫礼之初,始诸饮食”;《汉书》中说,民以食为天;因此,饮食在中国很特别,具有团结、教育等社会功能,这句简短的问候语其实体现了中国文化因子的传承。(胡玉梅 齐琦 金凤 丁承忠)